CTC專題 | 皇冠上的明珠——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檢測
發布于:2023-05-31
文章來源:[中文]九強生物
2023年5月29日,在南昌CACLP博覽會九強生物展臺進行了CTC專題的宣講活動。
CTC(Circulating Tumor Cell),全稱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,從腫瘤病灶脫離并播散到血液中的腫瘤細胞。
九強生物首席運營官盛丹女士對中科納泰董事長、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胡志遠教授進行深度專訪,與大家分享CTC納米科技里蘊藏的星辰大海。
問
我們都關心腫瘤方面的**趨勢,我們也知道您是腫瘤前沿科技的CTC循環腫瘤細胞的專家,您方便給我們介紹一下CTC臨床應用嗎?
答:CTC從2004年正式進入臨床界,它從乳腺癌、前列腺癌等,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進入到臨床的各種應用,從最早的晚期預后到早期預后,到現在以我們為主,帶領著分子診斷在CTC上做PDL1等藥物的精準用藥,現在也得到了中國抗癌協會、中華醫學會等權威的指南和共識的認證 ,所以呢,現在各個醫院,尤其是一些大的三甲醫院,現在更多的已經從科研逐漸邁向臨床。我也是中國CTC產業聯盟的理事長和抗癌協會CTC技術專家委員會的組長,我們也在致力于跟更多的臨床界一起,將CTC推向更多的臨床應用。
問
我們了解到技術來自于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,方便介紹咱們的納米技術嗎?
答:納米其實就是一個計量單位,它就是10的負9次方米,比頭發絲還要小一百倍。我們為什么要用納米技術來解決CTC的問題呢?就是因為在1ml的血里有數以十億計的血細胞,但是CTC呢僅有個位數,如果在早期呢,可能只有1個或2個,所以我們利用自主研發的納米技術,已經可以在數以十億計的血細胞中抓到1顆僅有的CTC,而且這一顆CTC也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。早期地乳腺癌患者在做完手術后,實際上體內影像學是看不到任何的腫瘤了,但大約50%的患者體內還會有CTC,意味著體內還殘留有微小病灶,這些病灶就是復發的種子。我們剛推出的新產品,就是針對乳腺癌MRD(微小殘留病灶),利用納米技術可以在早期非常靈敏地找到這個“罪犯”的蛛絲馬跡,對它進行進一步的治療,徹底消滅殘留灶,這樣就能延長無病生存期。
問
腫瘤捕手進入液體活檢指南,能介紹一下腫瘤捕手技術技術優勢?和別的技術的區別嗎?
答:我們的產品腫瘤捕手,英文叫做TUMORFISHER?,顧名思義,就是在河流里數以十億的草魚里抓一條黑魚,這就是我們產品名稱的由來。最近它也進入了抗癌協會液體活檢指南CTC篇,也得到了權威專家和主流專家的認可。我們這個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靈敏度特別高,通過納米磁珠技術,我們可以針對上皮細胞上的標志物進行捕獲,用磁力把腫瘤細胞給抓住,不會誤抓其他的血細胞,用這種技術我們不僅可以抓到CTC,而且可以對CTC進行一些分子分析。
問
咱們都有哪些合作醫院和哪些臨床大咖有過合作?
答:簡單介紹一下,我們正在和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進行合作;我們也跟國家癌癥中心——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多個科室進行研究和落地,比如泌尿外科,針對尿路上皮癌、前列腺癌等,也跟乳腺內科徐兵河院士團隊進行合作,我們合作的項目就是CTC上的HER2,現在有ADC(抗體藥物偶聯物)藥物,是一個新一代的最強的藥物,這個臨床研究也正在進行中;另外我們也跟301醫院消化內科徐建明主任、腫瘤內科王濤主任、乳腺科江澤飛主任有合作;此外,我們也跟北大腫瘤醫院沈琳副院長、張小田副院長在胃癌方面進行合作。
隨后,胡志遠教授繼續為大家帶來精彩的CTC檢測內容——“腫瘤捕手-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檢測”的宣講,與大家近距離交流。醫學檢驗是醫生的眼睛,而液體活檢是新的醫學檢驗方向,被麻省理工科技展望(MIT Technology Review)評為未來醫學十大行業顛覆技術。液體活檢里CTC作為門檻較高、技術前沿、信息完整的腫瘤檢測新型標志物,堪稱皇冠上的明珠。中科納泰TUMORFISHER?技術為大家帶來更多臨床應用驚喜,尤其是在乳腺癌術后MRD(微小殘留病灶)檢測中展現了“預防復發轉移”和“指導治療決策”的臨床價值,這是歷時五年,臨床界期待已久的數據。九強展臺圍滿了觀眾,大家都對新品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,聽完胡教授的講解,眾人受益匪淺。
中科納泰醫學部朱政博士也帶來了精彩的前沿技術CTC宣講,為大家進行一些劃時代的CTC臨床意義的介紹,觀眾們都聽得津津有味。
“納米醫學 預建未來”,九強生物攜手中科納泰,共同打造全方面精準腫瘤診斷,中科納泰負責創新性研發,九強負責醫院端的全國銷售布局,共同打造“前沿產品+優勢渠道”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CTC一定會在臨床腫瘤診治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。
END
文章來源:九強生物
責編:Echo
校對:Miss Jia、Pretty